要闻快讯 上城要闻 上城发布 书记报道集 经济 人文 媒体聚焦 视频报道  民   政
时事快讯 上城矩阵 专题集萃 区长报道集 社会 法制 美丽上城 数字报纸  网上信访  网上办事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承诺书 上城网违法与不良信息及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71—87828327,举报邮箱:scjb315@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关爱青少年行动专题  “文明出境游大讨论”专题  

当前位置
上城新闻网> 人文
胡庆余堂:不改“戒欺”初心 书写不老传奇
2015-07-21 15:07:46  来源: 上城报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神话中就有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历代名医、留下无数动人传说。南宋时,在杭州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国家制药管理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当年还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制药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于是杭州也就成为了古代中医药典的发迹之地。
上城区的清河坊一带,地理位置优越。这里依傍吴山,大批香客上山进香,必经清河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条“药铺长廊”,如南宋的保和堂,明代的朱养心膏药店,清代的胡庆余堂,叶种德堂,方回春堂等,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极负盛名。胡庆余堂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戒欺”高悬
    胡庆余堂的创始人是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的核心可以用“戒欺”两字来概括,这也是胡庆余堂之所以名满天下的根本原因。
    当年,胡庆余堂许多匾额都是朝外挂的,唯独“戒欺”匾挂在营业厅后,面对经理、账房,是挂给企业员工看的。这是胡雪岩开办胡庆余堂宗旨的真实写照,由胡雪岩本人在光绪四年(1878年)亲自写就。“戒欺”匾上曰:“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也亦可。”从戒欺匾上,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道德上的自觉,它秉承了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这种道德首先表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尊重,“药业关系生命,尤为万不可欺”,而不像当前一些企业对生命的轻视甚至谋杀,在这种情况下,“采办务真,修制务精”成为企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
    务真务精
    “采办务真”的“真”,指的是入药的药材一定要“真”,除了“真”,还力求“道地”。创建之初,胡雪岩就派人去产地收购各种道地药材。如去山东濮县采购驴皮,去淮河流域采购淮山药、生地、黄芪、金银花,去川贵采购当归、党参,去江西采购贝母、银耳,去汉阳采购龟板,去关外采购人参、鹿茸等等。从源头上就着手抓好药品的质量。
    “胡氏秘制辟瘟丹”是胡雪岩邀集江南名医,收集古方验方,以七十四味药材研制而成。其中有一味叫“石龙子”,俗称四脚蛇,可是能够入药的四脚蛇,却唯有在灵隐、天竺一带的一种金背白肚的“铜石龙子”。为了这“道地”两字,每年入夏,胡庆余堂药工携师带徒,一起到灵隐、天竺捕捉。久而久之,连灵隐寺的僧人也熟悉了胡庆余堂这一惯例,只要听说是胡庆余堂来抓石龙子,总会提供方便,让他们采药济世。
    “修制务精”的“修”是中药制作的行业术语。“精”就是精益求精,其意是员工要敬业,制药求精细。在胡庆余堂百年历史中,流传着许多精心制药的故事。“局方紫雪丹”是一只镇惊通窍的急救药,在制作过程中其中一味“朱砂”易与铜或铁发生化学反应。为确保药效,胡庆余堂不惜工本,耗黄金四两多、白银四斤,打造成金铲银锅,专门用于紫雪丹的生产。“金铲银锅”现成列在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誉为中华药业瑰宝。
    真不二价
    胡庆余堂的“戒欺”理念,涵盖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反映在经营上,首推的是“真不二价”。传说在古代,有个叫韩康的人,精通医药,以采药卖药为生。市场上别的卖药者常常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买主讨价喋喋不休。而韩康卖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药材,他不许讨价还价,他说我的药就值这个价,叫“真不二价”。胡雪岩引用“真不二价”,就是向顾客正言,胡庆余堂的药,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卖一个价。再看颇有经营创意的“活鹿广告”。胡庆余堂制作全鹿丸时,要叫伙计穿着号衣抬着活鹿,扛着写有“本堂谨择某月某日黄道良辰虔诚修合大补全鹿丸,胡庆余堂雪记主人启”的广告牌,敲锣打鼓游街一圈,然后回来当众宰杀,以示货真无诈。此广告牌现也存于中药博物馆内。
    养命之源
    胡雪岩不愧是一个深谙经营的巨匠,在他的经营活动中,还非常重视对员工的教诲。他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之中,教育员工把顾客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兢兢业业为顾客服务。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洪来博物馆参观,听介绍胡庆余堂把“顾客乃养命之源”写入店规,不觉惊叹不已。他说日本人标榜自己率先提出了“顾客是上帝”的观念,其实胡庆余堂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把顾客提到“养命之源”的高度来认识,其哲理比日本人的“顾客是上帝”更深,时间更早,真是了不起。
    《胡庆余堂雪记丸散膏丹全集》的序言中,还有这样一段警言:“莫为人不见,须知天理昭彰,近报己身,远及儿孙,可不敬乎,可不惧乎!”这种观点,虽说带有浓厚的宗教“轮回”色彩,但实际上是在强调企业的道德自觉。而这种“文化理念”,在企业内部,已渗透到药材采购、药品制作,及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从外围影响力来看,在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的胡庆余堂周边,已形成以胡庆余堂为主线,以叶种德堂、保和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等药铺为副线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和文化空间,为杭州历史名城保存了一个历史断面,凸现出古城的文脉之源。
    文化命脉
    胡庆余堂的建筑文化也很有特色。一种文化发展的地域,在很大程度上能看出这一文化的命脉所在,而建筑的完好保存,足以体现其文化的形式感。胡庆余堂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晚清工商型古建筑群,系徽派建筑风格之典范。古建筑占地8亩,面积4000平方米,分隔为“三进”,成“前店后场”布局,又特将“二进”,分别设计为“自成一堂”的格局,若”一进”失火,只需将通道石门一封,在“二进”中破墙开门,便可恢复营业。古建筑四周,筑以高达12米的“神农氏”封火墙,墙上书有“胡庆余堂国药号”七个大字,20平方米见方一个字,将那幢晚清建筑凸显得大气、沉稳而又不失神秘和灵动。墙顶两端节节攀高的“马头”墙,阻隔视野,显外不显内,以避“泄财”之嫌;高墙内侧与斜面屋脊衔接,内接大小不一的天井,呈“漏斗状”,以使雨水内流,九九归一。整个建筑形制宛如一只仙鹤,栖居于吴山脚下,寓示“长寿”。
    跨过青砖角叠的石库门楼,跳入眼帘的便是“进内交易”四个鎏金大字;过“鹤首”拐角拾级而上,转入“鹤颈”长廊,右壁悬挂着38块金字丸药牌;在长廊的尽头,就是气势恢宏的营业大厅,上书“药局”两字,这意味着胡庆余堂继承了南宋官方制药机构——太平惠民和剂局。当年,胡雪岩凭着红顶商人的特殊地位,经清政府默许,才挂上这块全国绝无仅有的“药局”匾额。
    大厅两旁清一色的金漆红木柜台,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高大的“百眼橱”上,成列着各种色彩殊异的瓷瓶和锡罐,显示了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名老中医坐堂门诊,俨然古风依旧,遗韵不减。原先的制药作坊所在地,现在成了“中药博物馆”。馆内有祖国中药发展概况展示室、胡庆余堂历史陈列馆、中药手工作坊演艺室、中药标本室等等。当时作坊的传统制药工场、生产工艺、炮制方法等都在这里得到了定格和延续。
    中药保护
    胡庆余堂初创时,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验方、秘方,研制成胡庆余堂特有的中成药,为了使口头相传的技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当时的员工用毛笔将这些“重要处方和工艺”手写成文,尊为“堂簿”。1960年,由胡庆余堂起草,将中成药的传统处方和炮制工艺汇编成册,以浙江省卫生厅的名义出版,作为全省中药行业的制药规范。
    2006年,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现代化进程中,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巨大冲击。现代科学技术要求药物的制作更加严格精细,大量引进自动化流水线和各种精密仪器。今天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十分陌生,掌握传统技艺的药工大多年事已高。有的技艺已经失传,有的技艺处于濒危。另一方面,中药材主要取材于矿物和动植物,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珍贵药材愈趋稀缺,有的则已被列入保护范围,凡此种种,无不在提醒我们,对于以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为代表的传统医药的保护,极其重要并迫在眉睫。

作者: 区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甘莎莎
上一篇: 米兰世博会“落户”南宋御街
 【相关阅读】
上城视频 更多>>
上城新闻20170508总第406 ...
上城新闻20170424总第405 ...
上城新闻20170417总第404 ...
上城新闻20170410总第403 ...
上城要闻 更多>>
上城助力湖北鹤峰茶叶香飘世界
·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资源整合又 ...
· 区公安分局党委看望慰问坚守岗位 ...
· 区直机关工委召开贯彻“三联三领 ...
· 我区打击拒执罪领导小组第一次例 ...
· 我区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培训班
媒体聚焦 更多>>
创新设计 智造未来
都市快报 | 上城首个心理服务工作室 5 ...
杭州日报 | 上城机关干部乐当“店小二” ...
杭州日报 | 晾衣竿里的为民细节
杭州日报 | 首届全国社区工作大讲堂在上 ...
杭州日报 | 南宋旅游年,上城牵手开封共 ...
美丽上城 更多>>
热情好客的苗家儿女 ...
西江千户苗寨
热闹的雷山苗年
红色赞歌 生日祝福 ...

联系电话:0571-87812128 E-mail:hangzhousc@163.com 2006-2007 © hzsc.hangzhou.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浙ICP备0603699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00号上城区新闻报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