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快讯 上城要闻 上城发布 书记报道集 经济 人文 媒体聚焦 视频报道  民   政
时事快讯 上城矩阵 专题集萃 区长报道集 社会 法制 美丽上城 数字报纸  网上信访  网上办事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责任状承诺书 上城网违法与不良信息及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71—87828327,举报邮箱:scjb315@163.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关爱青少年行动专题  “文明出境游大讨论”专题  

当前位置
上城新闻网> 上城新闻> 外媒看上城
用录音、影像记录杭州腔 在学校建社团推广杭州话
留住乡音,让乡愁有安放之处
2015-09-23 10:59:48  来源: 杭州日报  

    

    培训班上

    坚持下来的学员寥寥无几

    “9月底的秋季班,还要不要办下去呢?”望着会议室里稀稀拉拉的听众,陆建春眉头紧锁。

    陆建春是上城区档案馆业务科的负责人。为了推广杭州话,她们从去年起开出了杭州方言普及公益培训班,分春、秋季招生,每一期共12节课,还不间断推出普及杭州话的公益大讲堂。

    最近的一期公益大讲堂,放在了9月12日。她们请来浙江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的著名学者方龙龙教授,讲杭州话的历史。

    原本50多人报名,现场来的还不足20人,大多还是住在附近的老人,来找一找当年的回忆。难得有一位小朋友,也是被妈妈强拉来的,眼睛一刻没离开过手机。

    公益培训班的情况差不多。前三期,坚持下来的学员不到一半人。最近的一期放在东平巷社区,50人报名,最后结业的学员只有9人。

    “我们请了10位专业老师上课,做的课件也很用心,上课时间也尽量放在周末或晚上。可市民的积极性为啥就是不高呢?”陆建春有点想不通。

    学校里

    会杭州话的伢儿少得可怜

    同样困惑的,还有省府路小学的华汗青老师。

    华老师教龄有30年了,是学校教学生说杭州话的两名老师之一。

    新学期,华老师教一年级,她对新生摸了个底。

    “杭州话,你还来不来赛?”一个班31个学生,6个人听懂了这句话。

    “我毕业当老师那时,学生都会说杭州话,一个班40个孩子,几乎没有不会说的。”华老师说,30年一晃而过,现在会说杭州话的伢儿屈指可数。

    华老师说,现在学生跟她学杭州话,跟学外语一样,只是记忆,一周过去了再回来说,不是忘了,就是语调变样了。

    不会杭州话

    工作、生活多了不少麻烦

    杭州话,真的没用吗?

    记者在方言培训班上,随机采访了几位新杭州人,得到不一样的答案。

    紫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小李,来杭州5年多。一次,一位老人来做B超,她用普通话说了好几遍“把肚子鼓起来”,老人愣是没明白。她只好连说带比画。

    在餐馆上班的临安人胡建斌,来杭州3年时间。有些杭州客人点菜时,叽里呱啦讲杭州话,他听着很费劲,个别字词还要靠猜。

    一位在余杭做生意的潘先生,来自温州,因为不懂杭州话,一位客户觉得跟他沟通有障碍,一笔生意也因此黄了。

    前不久,有位来自安徽合肥的新杭州人专门登报,找老师学杭州话。“学了杭州话,去菜场买菜的时候,就能用杭州话还价了,去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时候,和同学家长聊关于孩子的话题也更方便了。”

    杭州某网站曾做过“杭州方言有必要保护吗”的调查。35%的网友认为,非常有必要,方言一旦消失就不可能恢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在专家眼里,留住杭州话,更是刻不容缓。曹晓波,杭州方言研究专家。关于杭州方言,他写过两本书,一本是《杭州话》,一本是《老底子杭州话》。曹晓波说,眼下,杭州话流失的趋势更加明显。他写杭州话方面的书,就是为了打捞历史碎片,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纵深

    建语音库

    全方位记录正宗杭州腔

    如何留住“消失或变异的声音”?

    上城区的做法是建一个杭州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库,以文字、语音、影像等形式全方位记录原汁原味的杭州腔。

    这个库里,干货很多。除了有很多杭州话特色的常用词汇、句子、短文、民间故事以及文献书籍外,最大的亮点就是语音建档。

    首先,上城区档案馆在杭州城里找来了一批发音地道的老杭州人,作为语音库“代言人”。

    “在杭州出生和长大,口齿清晰,腔调纯正,门牙无残缺避免漏风……”要成为代言人要求可不低。

    四年下来,共有100多位老杭州人入选。他们除了录制规定文本的字词、句子和短文外,还将《三潭印月》《虎跑泉》《石香炉》等西湖申遗故事、曲艺《敬老敬孝》等通过“口述”制作成录音、视频资料,收录入语音库。

    此外,地方曲艺“小热昏”、杭剧、西湖说唱等代表曲目也制作成语音、视频资料,作为一种文化保存下来。

    如今,各类反映杭州风土人情的地道腔音总时长2000多分钟。上城区还专门建了一个杭州方言学习QQ群:322060441,里面有很多的音频课件,市民可自行下载、试听。

    接下来,上城区设想建一个方言博物馆,在各个街道设一个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听到这些正宗杭州话的视频、音频了。

    杭州方言有了有声图书

    扫一下码,就能听书

    孟骏,被认为是杭州方言公益推广第一人。

    作为一家社会组织的负责人,他从去年4月份开启“人人都来话(wo)杭州话”的公益项目,当年就获得杭州市首届公益展评大奖。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让新杭州人能更快融入杭城,让小朋友会说老底子的方言。”

    孟骏说,一年来时间,他们举办了杭州方言培训50多场,推出了视频节目、歌曲等公益产品,让50000人次从中受益。

    上月初,他们推出《人人都话(wo)杭州话》有声读物,精选了杭州方言中常用的词语和有趣的俚语,再配上卖萌的插图,是一本学习杭州话的“本塘”手册。

    书的封底,还有二维码。读者只要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就能听到相对应的对话和跟读范例。他们还打算为社工、职场人士等特定人群开发专项读本,凸显杭州话实用价值。

    五所小学建社团

    推广杭州话

    推广杭州话,还得从娃娃抓起。

    这些年,杭城一些学校开始重视杭州方言,纷纷开设了杭州话课程,比如省府路小学、笕桥小学、饮马井巷小学、春芽实验学校等。

    杭州饮马井巷小学有一门选修课,是去年开设的,叫做《杭州伢儿》,其中就有学杭州话的。这门课一共有24个课时,每一个章节里前半部分讲杭州的文化,后半部分学杭州话。

    杭州笕桥小学在教孩子学说杭州话时,会把杭州的名菜、传说、小故事等,都融入进去,让这门课变得好玩。

    特别是在孟骏团队的推动下,杭州已有胜利小学,采荷三小,清泰实验学校等5所小学推行杭州话社团教学,邀请志愿者老师或者知名人士(比如阿六头)开讲座,利用童谣、游戏、儿歌等感知方言。

    这个学期,开展学杭州话社团教学的学校有望扩展到12所学校。孟骏设想,在各区举行小学生杭州方言故事大王比赛、杭州本土戏曲文艺晚会等,推广杭州话。

    最近,一首杭州话版本的口水歌《武林 武林》,挺红的。

    歌是这么唱的:

    来杭州 千古名城曾经有扇千古名门

    个名门曾经出了木佬佬个中国诗人

    我们叫它 武林门

    熬烧起 耍子儿

    西湖里 划船儿

    运河边 荡荡儿

    ……

    用杭州话哼哼看,是不是挺发靥的?!

    在这首歌的娘家——下城区武林街道,它已然成了阿姨广场舞的必备曲目。

    杭州话陪伴了一代又一代杭州人的成长,熟悉的乡音里传递着浓浓乡情。

    “你个伢儿噶皮的。”作为杭州人,小时候调皮捣蛋了,你是不是总听到这样的评价。

    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会说一口正宗杭州话的人已经不多了!

    长知识

    杭州话为吴语方言,但受官话的影响很大,是吴语中“越语汉译”(陈桥驿先生语)的“异类”。

    作为浙江最小的方言之一,杭州话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和杭州近郊,糅合了北方官话和南方越语。

    曾在中国一待就是50年的美国人司徒雷登,非常推崇杭州话,认为杭州话具有“其他方言所没有的轻快悦耳的音韵和丰富的表现力”。

    目前约有120万到150万人以杭州方言为母语。与其他方言一样,杭州话淡出的进程正在加速。

    短评

    乡音是乡愁的安放之处

    王俊勇

    汉语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众多方言。方言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方言是汉语的财富,是汉语语言多样性的标志。

    杭州话属于吴方言。在辛弃疾的笔下,“醉里吴音相媚好”。杭州话的一词一句、一吟一叹,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色。有吴侬软语,才有诗画江南。

    有些可惜的是,现在很多杭州孩子都不会说杭州话了。尽管我们要推广普及普通话,但也不意味着要放弃方言。普通话和杭州话,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儿童少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一旦错过这个时期,要想再学语言就非常难了。我们高兴地看到,杭州已经有一些小学认识到了方言在文化传承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开设了杭州话课程,还组建了杭州话社团。传承杭州话,也要从娃娃抓起。

    面对杭州话流失的趋势,还得借助科技手段,把地道的乡音留下来。上城区已经有了建立方言博物馆的计划,我们期待这一蓝图尽快变成现实,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记录杭州独具特色的文化,让新老杭州人和外地游客都能感受杭州话的魅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乡愁。乡音就是乡愁的安放之处,有乡音才有乡愁。杭州诗人贺知章写下“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时候,大概很伤感。但是反过来一想,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一开口,仍然是如同儿时般地道的乡音,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作者: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陆建春  编辑:任凡迪
上一篇: 吴山脚下,要“唱”一个多月的文化大戏
 【相关阅读】
上城视频 更多>>
上城新闻20170508总第406 ...
上城新闻20170424总第405 ...
上城新闻20170417总第404 ...
上城新闻20170410总第403 ...
上城要闻 更多>>
上城助力湖北鹤峰茶叶香飘世界
·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资源整合又 ...
· 区公安分局党委看望慰问坚守岗位 ...
· 区直机关工委召开贯彻“三联三领 ...
· 我区打击拒执罪领导小组第一次例 ...
· 我区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培训班
媒体聚焦 更多>>
创新设计 智造未来
都市快报 | 上城首个心理服务工作室 5 ...
杭州日报 | 上城机关干部乐当“店小二” ...
杭州日报 | 晾衣竿里的为民细节
杭州日报 | 首届全国社区工作大讲堂在上 ...
杭州日报 | 南宋旅游年,上城牵手开封共 ...
美丽上城 更多>>
热情好客的苗家儿女 ...
西江千户苗寨
热闹的雷山苗年
红色赞歌 生日祝福 ...

联系电话:0571-87812128 E-mail:hangzhousc@163.com 2006-2007 © hzsc.hangzhou.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浙ICP备06036999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0200号上城区新闻报道中心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