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就像江南园林一样。以前是城中村,处处是草屋和泥坯房,环境脏乱差。”望着眼前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今年60岁的上城区南星街道玉皇村村民沈荷芬,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旧时光,不禁感慨万分。
20世纪60年代,沈荷芬一家六口人住在三脚道一间70多平方米的泥坯房里。她记得,当时玉皇村是“有名的穷村”,全村300多户人家,就靠几个鱼塘、几亩有限的土地过日子。又过了十几年,沈荷芬家里新造了两层楼的小房子,她很开心,因为新家终于有了个简易的洗澡房,但自来水是没有的,需要他们去供水点挑水到家里。虽然说一个冬天只能洗个两三回,但已经让她觉得“很奢侈”。
那时,沈荷芬帮着父母种田地。后来村里开始办起乡镇企业,她也有了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帮外贸公司看仓库。与此同时,村书记还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去读书,于是她也去上了三个月函授班,学习了财务知识。
那个年代,村里办过采石场、货物储存处、印铁制罐厂等,但始终无法改变贫苦的局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玉皇村想到了致富新招——1992年,村里筹集1000多万元,建起了杭州第一家专业陶瓷品市场,后来摊位发展到近500家。
陶瓷品市场建起来,道路两边市场设的商铺一个紧挨一个,熟悉乡土气息也渐渐消失。紧跟时代发展的沈荷芬,开始到陶瓷品市场做财务。
办一个市场兴一方经济。和沈荷芬一样,玉皇村70%的村民选择在陶瓷品市场工作,从事管理、服务、运输等。1996年,依靠“市场”经济的玉皇村成了“亿元村”,还试点成立了首批杭州市股份制经济联合社。除了在市场的收入,每年年底,沈荷芬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分红,“集体经济发展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2007年,上城启动玉皇山南综合整治工程,对玉皇山南地区原有的旧仓库、旧厂房、旧民居进行统一规划、整治、改造,迁出低端产业的同时,优化环境配套以吸引高端服务业。
沈荷芬家所在的尼龙山地块,是在2009年开始拆迁改造的。3年后,他们被分配到白塔人家小区居住。现在的尼龙山地块,成了山南印创意园。距其不远,则是远近闻名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
“没想到,短短几十年,这里完全变了样。”问沈荷芬知不知道基金小镇究竟是做什么的,她说不清楚。
但她知道,这是一个“聚宝盆”,不仅是高端产业的集聚地,也是居民散步、消遣的好去处。而自从小镇出现,她所在的玉皇山南地区也变得更加干净、漂亮、有人气。
翻过城中村的脏乱差篇章,如今的玉皇山南,已是白墙黛瓦、亭台楼榭、草木成荫。在这里土生土长的沈荷芬,也有着十分朴素的心愿:“希望小镇越来越好,我们的小康生活越来越美好。”
(据5月20日《杭州日报》记者 李婷婷 通讯员 蔡文哲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