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news.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协同打造乡村匠人孵化基地 清波播撒文化共富基因

2022-05-16 14:19:30来源:上城报

河坊街(资料图)

非遗文化展示(资料图)

本报讯 依傍吴山与西湖,粉墙黛瓦、勾栏老字号比比皆是的清河坊,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是杭城繁华的商贸中心,千百年来蕴藏着无数历史记忆和传统魅力,是诸多传统匠人的汇聚之地。去年10月,在河坊街开街二十周年主题活动暨宋韵文化项目发布会上,伴随着清河坊历史街区宋韵文化传承展示五大工程的启动,“千百乡村传统匠人孵化基地”也正式揭牌启动。

所谓宋韵,美好又独特,体现在传统戏剧、曲艺、非遗技艺、文化产品等乡土文化产品中。而作为省内非遗老字号最集中的历史街区,清河坊则致力于传承发扬非遗文化、带动更多的匠人走向共同富裕。

入鼓楼穿过幽静的大井巷,径直走向后市街,“南宋官窑杭州金益荣青瓷艺术馆”就映入眼帘。“馆主”金益荣是清河坊的“元老”。这位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宋官窑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龙泉青瓷世家。

2001年,当时39岁的金益荣租下了清河坊的店面,开始了南宋官窑产业文化的探索。“官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专属名词,特指宋代官窑的产品。我认为官瓷只有在杭州烧才是地方,再结合技艺创新,才能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需要。它是藏在巷子里、生活中的宋韵宋风,新潮新萌。”

伴随着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发展,区域内的各级非遗老字号、匠人们不断成长,不仅收获了荣誉、打造了品牌,也打开了市场、实现了富裕,成为文化共富的参与者和见证人。

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在浙江大地上散落着许许多多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技艺。不少农村的匠人们,由于缺乏产品规划和现代市场营销经验,传承后继乏人,面临着产品滞销、技术失传等问题,生活困难,亟需指导和扶持,让这些传统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千百乡村匠人培育工程”的出现,为发动清河坊街区更多的工艺大师和匠人带动浙江省乡村技艺提升和产品规划提供了一条可循的途径。目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父子已经在松阳落地了匠人馆,集合了铁艺、棕编、竹编、制秤等多项非遗技艺,进行展示、互动、培训,开发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文创产品,促进传统技艺振兴和文化弘扬。

以“千百乡村传统匠人孵化基地”为起点,清河坊宋韵市集等场所逐步建立孵化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乡村匠人入驻,并将进一步鼓励更多工艺大师带动匠人提升发扬浙江乡村传统技艺,提升创作水平提高就业质量增加经济收入,一起走向共同富裕。


作者:清波街道 区国投集团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