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hzscnews.com.cn

浙新办[2006]23号

打造智慧救助服务联合体 我区全力推进“浙有众扶” 赋能共同富裕

2022-05-17 10:38:57来源:上城报

区民政局为困难群众送“救急难”临时救助金

区民政局春节前为困难家庭送上慰问金

聚集困难群众所需 推动“救助+”联动为民

上城报讯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部署,进一步拓展“救助+”服务渠道,利用数据赋能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构建形成“资源统筹、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平台支撑、数据共享”服务型多元化救助机制,实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确保共富路上一个都不少。

深入群众“闻”民声,推动服务项目更加精准。依托医保大病预警、“走亲连心三服务”活动、社区网格管理等渠道,深入了解困难群众“吃穿住行医”等生活近况和实际困难及个性化需求。目前,在册特困、低保、低保边缘家庭4319户5784人。今年以来走访困难群众7000余人次,收集到陪聊、陪医、求职创业、出行困难等需求204个,按需打造“家电统保”“全家福拍照”“重病关爱”等服务。

把准脉搏“破”短板,推动服务形式更加多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公益创投项目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补齐特困人员无人看护、精神空虚等服务短板。例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社会机构参与的形式,实现特困人员分散供养“敲门走访、代跑服务、助医行动,结对关爱”一条龙服务保障,确保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生日有人关爱”。去年以来,落实特困人员入户探访2万多人次,解决个性化需求服务364次,生日慰问达100%。

结合民需“优”路径,推动服务成效更加明显。以“阵地建设+服务需求”为导向,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老年食堂、慈善基地等家门口场所,链接资源,搭建线下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近邻+”阵地。通过“组团式、菜单式、互助式”差异化服务,把便捷服务、互助温暖送进家门。例如,丁兰街道依托“邻里爱心服务中心”阵地,2021年以来开展公益活动120余场,服务特殊弱势群体3000多人次,结对服务困难人员100多户。

整合社会力量资源 激活“救助+”弱有众扶

建立“多元化”救助体系。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和大救助信息系统,通过救助“一件事”,打通14个社会救助集成联办事项,形成托底保障。打好区、街、社三级联动组合拳,深化“政府+社会”服务,打造“同心圆”“志联体”“帮帮团”3个系列服务参与社会救助,形成“3+X”线上线下精准多元化服务。

打造“项目化”救助机制。深化“一户一档一策”工作,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梳理形成家庭帮扶计划,绘制帮扶“流程图”。精准制定普惠或个性化服务项目,通过信息平台进行派单、认领,在慈善、公益创投、购买服务等帮扶项目中,规范项目服务方式,通过制定项目书、动态反馈、事后评估等措施,初步形成政府引领、社会参与和多方监督的闭环式管理机制。

拓展“服务类”救助形式。依托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平台,打造集培育孵化、展示交流、公益创投、能力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一批困难群众需要、有发展潜力的社会组织,通过拓展结对帮扶类、公益互助类、社会扶志类、专业社工类等社会救助服务,满足困难家庭个性化救助服务需求。2021年,全区统筹44家社会机构,拓展个性化项目89个,其中购买服务2个,落实走访服务5600人次。

深化服务为民改革 创新“救助+”共富模式

聚焦联合救助,实现“弱有众扶”。对照《关于进一步完善对杭州困难群众实施援助的意见》,建立困难群众长效援助服务“同心圆”。联合教育、医疗、就业、总工会、园文局、市燃气公司、市自来水公、杭报集团等20个单位,对困难群众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等7类33项需求提供援助,实现困难群众基本保障从“弱有所扶”向“弱有众扶”转变。

聚焦社会融入,实现“主动自救”。结合“扶志+扶智”,建立对困难群众“一人一方案”的社会融入“志联体”帮扶。利用信息化手段发布市场就业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社会融入体系,通过志向提升、劳动就业、公益服务等项目,拓展能力提升、专业培训、就业辅导、心灵关爱等个性化服务延伸,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与自我发展能力。2021年,开展各类公益活动240余场,圆梦网格“微心愿”273个。

聚焦公益合力,实现“按需施救”。依托浙江省大救助系统,在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引导公益类社会机构带项目服务。对“老弱病残”特殊困难群体,根据困难类型、困难程度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按需精准服务,既避免了帮扶缺口,又防止重复帮扶、过度帮扶。2021年,公益创投实施专业培训350场;慈善组织参与开展探访关爱、幸福清单送达、个性化服务等4.8万多人次。

作者:区民政局 编辑:李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