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求解幸福深意 上城“有事好商量”助力“幸福邻里坊”建设
红梅社区居民在“幸福邻里坊”开展活动
杭州日报讯 幸福是什么?幸福的社区又是什么样子?
一个月前,上城区提出打造“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试点,希望通过打造一个综合集成的“幸福邻里”社区服务阵地,创设“十分优享”的公共服务圈层等等,来让社区不同群体都享受到有质量、有温度的优质服务,体验到更具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的社区生活。年底前,上城还要实现14个街道全覆盖,并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时隔一个月,幸福邻里坊如今建设如何?居民们有什么话说?专家又有哪些建议?近日,上城区政协专门办了一场专题协商会,邀请了政协委员、美院专家、社区书记、民情观察员、热心市民等齐聚一堂,多方求解幸福深意。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
幸福是什么?对小区居民而言,幸福感的来源常常很具体——可能来自一个小公园、一部新开的电梯,或者是一个便民服务站……因此,打造“幸福邻里坊”不能是花架子,要真正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最后干得好不好“由老百姓说了算”。
上城区政协副主席楼玉宇在协商会上率先表示,“幸福邻里坊”的建设,需要广泛收集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比如通过完善“社区公约”等居民自治制度,让居民在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上说得上话、定得了事、做得了主。
事实上,这样的理念一直贯穿“幸福邻里坊”建设始终——
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是个拆迁安置的老旧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一直面临着公共设施老旧、公共空间匮乏的困扰。
闸弄口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婷婷介绍,作为全省唯一旧改版未来社区,红梅社区的每一个项目都是在群众中建设、离不开群众参与、每一天由群众监督,最终也由群众所享有。“在旧改中,社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居民意见统一难。红梅社区以党员带动邻里‘坊员’连续14天走街串户,通过‘邻里圆桌会’多次共同议事协商,最终以97.3%的同意率圆了居民旧改梦。”
如何更好服务“一老一小”,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九三学社上城基层委委员张末提出,在“幸福邻里坊”社区共富综合体打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一些需求相对特殊的群体和个体,比如如何更全面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丰富晚年生活,以及如何更好照料0—3岁的儿童等等。
小营巷社区在改造中,就整合打造红巷生活馆、居家养老中心等8000余平方米的活动阵地,并引进浙一浙二名医资源为老人提供健康诊疗服务,开设共享食堂,“四点半”课堂,让“一老一小”生活无忧。
把社区空间还给居民,形成家门口的服务集群
把社区空间还给居民,补齐居民“家门口”的服务资源和设施,是打造“幸福邻里坊”的一块重要内容。为凝聚共富单元建设最大合力,采荷街道建立了由50余家优质合伙企业、30余个部门单位组成的“幸福红盟”,打造五大驿站,形成了“小而美”“精而暖”的服务集群。
这一做法,也获得各方点赞。在上城区政协委员、老爸评测魏文锋看来,“幸福邻里坊”的运营,不能光靠街道社区,还需要引进社会组织的力量,让邻里坊活起来。他报出一组数据:“现在上城区社会组织一共有1500家,都具备运营团队和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公益资源通过专业的社会组织向基层下沉,成为‘幸福邻里坊’共富单元的补充力量。”
一句句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真知灼见,在协商会上层出不穷,部分“金点子”未来也将被相关部门采纳并落地——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在现场表示,街道部门要认真做好协商“后半篇”文章,真正把基层、群众、专家和政协委员们的声音和智慧“凝聚起来、落实下去”。
打造“幸福邻里坊”不能“千坊一面”,要从自身的资源优势、文化气质出发,从地方百姓的需求出发,以“共性+个性”实现功能重组、品质重塑。在上城区委主要负责人看来,接下来,文化底蕴是上城无可比拟的优势,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上城的“韵味”和“精彩”。上城将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把“幸福邻里坊”加速打造成为共同富裕典范城区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