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家新村爱心凉茶摊“20岁”了——从两个人到一群人,谁来当他们的“接班人”
今年的爱心凉茶摊准时开张了。吕烨珏 摄
凉茶摊收支表记得清清楚楚。
杭州日报讯 “我来吃今年开张的第一杯凉茶!”
7月1日早上8点刚过,李广连兴冲冲地走了过来,人还没到,老远就听到了她的大嗓门。
看到老熟人,79岁的王惠玲笑着回道:“哦呦,7点多的就有一个小伙子来吃过了。”
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早晨6点半,王惠玲就忙开了,烧水、搬凳、抬桌……濮家新村爱心凉茶摊,今年再次“准时”开张。
每年7月1日到8月31日,濮家新村10幢楼下都会支起这个凉茶摊——至今已经整整20年了!
凉茶和白开水都有 霉干菜汤最受户外工作者青睐
凉茶摊很好找,从濮家新村北门进来30多米,右侧的10幢楼下,靠着墙根。
一个灰扑扑的、有年头了的卷帘遮阳棚下,大大小小五张桌、4把椅子、3条凳、3把电水壶、2台落地风扇。
样式各异,都不是配套的。外侧的一高一矮两张桌子里,矮桌比较特别,是由石墩和木块搭建的,比较承重,上面放了一大一小两个保温桶,大桶装凉茶,小桶是白开水;高桌上,摆着6个玻璃杯,分别盖着方形玻璃片防尘,3杯凉茶,3杯凉白开。
上午9点半,夏大叔用自己的水壶接了满满一瓶凉茶带走。他在这儿收废品十多年了,熟悉这个每年都开的凉茶摊,“免费喝,不要钱,天热晒得要命时喝一口凉茶,很解渴的。”
过了一会儿,95岁的校奶奶颤巍巍走出来,她就住在凉茶摊一墙之隔的10幢101室,所以每年夏天都来喝,喝了20年,一天要喝好几杯。
“今年用的绿茶是新茶。今天的凉茶里只放了菊花、绿茶和六月霜这三样。”一同值守凉茶摊的志愿者——74岁的章水珍,接过校奶奶喝完的玻璃杯,仔细清洁起来。
章水珍说,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到了40℃的高温天,她们还会烧霉干菜汤,给出汗太多的户外工作人员补充盐分,很受欢迎。
从两个人到一群人 爱心凉茶摊坚持了20年
开张第一天,来凉茶摊的人不算太多,凉茶桶只加了一两壶水。按往年规律,过个两三天,人就多了,一般每天要喝掉3大桶凉茶。
中午凉茶口味变淡了,就换个茶包。茶包是王惠玲自己做的,用缝纫机做大的纱布袋,里面装上凉茶配料。采买凉茶配料也是她,因为她是这个凉茶摊的“摊主”。
2003年,王惠玲59岁,从杭州铸造厂退休后,做出纳,卖玩具、喜蛋、四件套……社区老主任看她闲不下来,建议她,“你退休在家,可以摆个凉茶摊嘛。”
摆凉茶摊,王惠玲觉得是做善事,于是她就和老党员王桂凤一起支起了第一年的凉茶摊。
“初阶版”凉茶摊很简陋——三根竹竿,一根打横,两根柱墙,撑起一块大的尼龙布。没有那么大的尼龙布怎么办?没事,王惠玲有缝纫机,也是她自己缝。
但尼龙布轻,有风会被吹跑。“尤其是七八月台风多,尼龙布就‘哗啦哗啦’一上一下,动静大得吓人。”于是,她们就找来大石头用绳子绑住布的四角,坠住它……
次年,凉茶摊志愿者队伍壮大到了14人,大多数都是10幢附近楼的邻居,大家都想尽一份力。章水珍就是那一年加入的。
人多力量大。凉茶摊开始轮值,两人一班。前些年每天早5点开到晚5点,近两年每天早上7点半开到下午4点。
最初,志愿者每人捐50元,用来供凉茶摊开支;后来,慢慢每年都有一些热心居民献爱心,捐钱捐物都有。大大小小每一笔,王惠玲都仔细写在记账本上。
棚旧了桶老了
是时候找凉茶摊接班人了
支一个凉茶摊,容易,但坚持20年,就不容易了。
章水珍说,高温天有电风扇也不管用,吹过来的风都是烫的。
夏天,蚊虫也多。被咬了,王惠玲拿出清凉油来涂。“她们都说,‘王惠玲做,我们就做。’可我今年79岁了,还能做几年?”
志愿者们的平均年龄70多岁,最早一批志愿者都有好多人已经去世了,王惠玲一个个报名字:王桂凤、陆兰珍、王宝良、何智福、王仲福、李珍凤、桂来红……
王惠玲说,这些年能一直坚持下来,多亏了“老街坊”。比如,搭建石头矮桌,搬超重的大保温桶,都是凉茶摊隔壁开老沙面店的老板王爱谷帮忙的。有啥需要,喊一声“王爱谷”,他立马就来了。
人老了,棚子也旧了。如今这个棚子还是凉茶摊十周年时,社区党建共建单位华润万家超市送的。用了19年的旧保温桶也“退休”了。今年用的是闸弄口街道送来的新保温桶。
“是时候找接班人了。”王惠玲说。
濮家联合社区党委书记胡秀华表示,已在社区志愿者群里发起凉茶摊接班人的招募工作,希望能把这一项居民自发组织并坚持了20年的爱心事业,通过“接力棒”的形式好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