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节水灌溉显威力 经济作物抗旱有了“保护伞”
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讯 这两天,虽然影响浙江的高温天气有所缓解,但不少地方的局部干旱仍在持续,在安吉、桐乡等地,数字化新技术的应用,为经济作物物撑起“保护伞”。
在安吉白茶主产区,茶农冯四喜的茶园大都在朝阳面的山岗上,近期受旱严重。为了保住来年收成,最近一个月,老冯起早贪黑忙活在茶山上,虽然天公不作美,但西苕溪引水工程却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安吉县溪龙乡茶农 冯四喜:今年的温度也太高了,好在(从)西苕溪把水送到这里,不送到这里我们就没办法。
和冯四喜的茶园一样,借助去年新投用的安吉白茶园区一期引水工程,眼下溪龙乡不少茶园用上了苕溪水。
安吉县溪龙乡水利专管员 徐心平:我们这个白茶园区引水工程主要经过了徐村湾、溪龙、黄杜村,覆盖茶叶山有8500亩左右,惠及到老百姓有500多户。
为了实现精准高效灌溉,引水工程依托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根据不同的旱情等级划分区块,指导茶农精准灌溉。
在桐乡石门镇,青年农创客缪悦啸打开手机,点击智慧农业云,给200多亩正处于生长关键期的杭白菊秧苗进行数字化喷灌解“渴”。
桐乡市缘缘食用花卉专业合作社总经理 缪悦啸:不像原来传统的,感觉菊花秧苗有点瘪了,其实感觉等它瘪了之后,你再打(水)肯定要不舒服的。
手机上的数据来源于基地里的各式仪器,土壤温度、湿度一旦有异常都会发出警报,确保作物稳定生长。
在蜜橘之乡黄岩区,眼下已有5000亩橘园投用智能水肥一体自动微喷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可做到减少用肥量、用水量和用工量。
台州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总农艺师 王立宏:据统计,可以减少(用水用肥)30%。最大效果地利用智能化的设备进行抗旱,减少了果园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