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名校集团化的上城范式——教育“新共同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既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撑,也为人民群众“共富”之后提供更加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
长久以来,区教育局始终围绕“优质均衡、人民满意的美好教育引领区”建设目标,聚焦新上城教育资源再优质,优质资源再均衡,积极探索区域内优质基础教育共建共享的路径机制,开启名校集群化发展新格局,用心用情绘就上城美好教育“星光璀璨”新图景。
如今,名校集群化发展创新成效显著,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实地评估,学前教育补短提升工程获省政府办公厅督查激励表彰,教育现代化指数位居全省第一。
构建名校集群新模式
让每一所学校走向高品质发展
探索“大党委制”,强化集群党建引领力。完善名校集团党组织建设,抓深抓实党史学习教育,让党组织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的作用,促进集团深度融合发展。区教育局党建“三联、三领、三学、三争”相关做法被评为“首批全省中小学校党建工作精品案例”。凯旋、笕桥、行知幼儿园等30余个教育集团深化“大党委制”,凝聚多方资源构建跨校、跨界、跨域的多样态“党建同心圆”,5个单位和8个工作案例入选杭州市“清廉学校”示范点和优秀案例,入围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谋划“名校集群图”,强化优质均衡保障力。按照“名校就在家门口,名师就在我身边”思路,创新实施“推进名校集群化,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项目,作为上城区唯一成功入选杭州市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首批试点。已组建区教育“新共同体”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术指导委员会,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定期部门会商机制,发布名校新校、名人名校、院校合作、区域联合、集群智联等十大模式,推进10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靶向探索名校孵化区域新一轮发展,力争到2023年名校集群化办学全域覆盖,构筑起上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蓝图。
深推“名校培育工程”,强化集群发展高效力。区教育局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加快“名校培育工程”。全年共投资17.3亿元,新开办13所新校新园,通过引入院校资源、重组区块资源、融合名校资源等途径,凸显名校品牌建设。如胜利山南小学,通过老校改造扩容,引入胜利小学品牌,重组清河实验、市教科所附小、上教院附小等3所弱校,整体提升南星板块教育品质;钱学森学校采用名人名校模式,发挥名人效应;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东润校区采用院校合作模式,纳入东城教育集团管理,让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构筑名校内生共享新机制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美好教育”
推进“名校长工作坊”工程,构筑集群发展的共治机制。区级层面,遵循“开放协同发展、因校施策推进、区域整体提升”等原则,在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积极性基础上,构建区域资源统筹、调控评估和学校自主管理、合作共享的运行机制,持续优化名校集群发展布局。学校层面,通过“名校长工作坊”工程,根据意愿双向选择,合理推进学校抱团发展,实现“名校长”先进的办学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高品的文化建设的输出,引导各办学主体实现网络化的错位发展、共同成长,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坊”工程,构筑集群发展的共生机制。加大名优教师培养力度,提升区域教师竞争力,全年新评选正高级教师7名,占全市新评选正高级教师总数的16.3%,新认定杭州市高层次人才66人。建立“动态岗位周转池”,全年共推进361名教师校际交流,新选派赴省外支教教师22人,有效提升了校际教师结构的合理化。推进特级教师工作坊、优秀教师线下“走教”、学生“走读”等措施,充分发挥上城教育人才优势的辐射功能。今年又将淳安、开化、新疆、四川等教育共富帮扶区的200余位优秀教师纳入我区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培养体系,共同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素养。
推进“集群智联体”工程,构筑集群发展的共享机制。运用“互联网+”战略思维,依托“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建立起“区域联动,校校联动,线上融合”机制,不断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联动共享。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与丁二、丁三、澎汇小学组建集群智联共同体,定期通过“空中课堂”等课程资源和应用场景,开展课堂教学、教师研修、共享课程等线上交流,实现优质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该模式已辐射至全国,2021年,新组建“山海协作共富联盟”和采一、建德月亮湾小学的“荷月”共同体,新增35个跨省、市域名校集群帮扶共同体,续推采荷二小等与新疆阿克苏、迪拜多地“空中课堂”30余场次,吸引60余所中小学师生现场参加,惠及义务段师生达1.7万余人次,让数字赋能更多的孩子共享美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