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景芳三区的朱德珍,今年94岁,是一名独居高龄老人。朱奶奶独自在家最怕的就是在家摔倒了没人扶一把。去年凯旋街道景芳未来社区创建获批,正好就在朱奶奶所在的社区。创建工作启动后,朱奶奶成了最先受益的一群人之一,适老化设备的加装,让朱奶奶的居家生活品质有了提升。
景芳未来社区创建工作以“康·养”为主题,以邻里中心为核心,以景九路健康轴为主轴,沿由新苑巷(教育环线)、景文路(公共服务环线)、景昙路(科创环线)、严家路(国学影视环线)组成的多元复合慢行环体系,形成“一心一轴一环”的空间布置,构建“便捷、和睦、奋进、智慧”的未来社区情景。以打造“文化凝心、多元共生、新旧融合”的智慧景芳新家园定位,坚持生态环境和健康环境品质生活有机统一,夏衍影视文化和国学文化慢生活素养融合,智慧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管理互补,打造健康生活样板,展现老小区TOD模式,重燃创业社区优势,凸显文化品质社区。
打造数字平台
触摸未来生活
景芳未来社区围绕“三化九场景”集成框架体系,打造数字平台,以“康·养”为主题,突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和生态宜居的定位,实现未来生活触手可及。社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打造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核心,结合周边健康小屋、健身公园、邵逸夫医院、省口腔医院等场所,实现“名医名院零距离,社区医生在身边”的未来健康场景。健康场景的亮点在于针对“两慢”病人,实现上下联动,一体化推进慢病管理:一方面,打通上级相关部门医疗数据接口,了解慢病患者在综合性医院的就诊情况;另一方面,收集社区居民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数据,通过智慧系统整合分析,建立未来社区居民健康数据库,根据病情分类指导,精准治疗——对轻微病人,以APP、短信提醒等形式推送日常健康生活宣传;对中度病人,建立一人一案,定期复查;对重度病人,结对社区联系人,专人随访,缩短日常上门巡检时间间隔。
提升硬件基础
满足居民需要
景芳未来社区聚焦打破有限的空间束缚,创造无限的舒适体验,特别是在满足“一老一小”需求上,下足功夫。在原有硬件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进行提升改造。如今,凯旋街道辖区内,像朱奶奶这样受益于景芳未来社区创建工作推进的老人不在少数。截至目前,凯旋街道已完成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需求16户,配备居家养老照护床位建床23人,并且通过数智加持,进行迭代升级,比如安装睡眠监测带、红外感应器、智能网关、烟感、SOS报警按钮,开展生活照料、体征监测、呼叫响应等服务,对老年人实行每天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针对“一小”,软件上以三优指导中心为平台,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产科、儿保科专业力量,整合资源开展孕前优生优育幼教培训,精细制定街道“三优”培训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专家课堂”“网上课堂”、微信发布等媒介,开展“线上+线下”宣传宣教。采取“菜单式”培训方式,引导目标人群自觉进行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测,传播优育幼教理念。硬件上,今年新建凯华、凯西两家社区成长驿站。积极排摸辖区可用点位,挖掘景华社区景芳六区41幢,上下两层共211方,可容纳托位数20个。同步推进景芳未来社区中托幼场地部署,其中目前位于景芳四区的人才公寓地块面积300方,考虑利用未来社区板块配套用房场地,融入婴幼儿照护服务。
聚能软件升级
实现多元治理
景芳未来社区秉承“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事有所便和行有所畅”的总框架,在“麻雀腹中”建立“三化九场景”,难度之大可见一斑。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必须构建促进多元治理主体合作、增进社区资源为目标的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社区不同主体的参与。首先,根据街道“三化三联”治理体系要求,提升居民自治能力和社区参与率,制定“社区参与计划”,以项目化的形式系统推进居民自治工作——“网格化邻里联治”模式,围绕居民公约更新普及、居民代表履职管理、多元群体社区参与和邻里品牌特色打造四个子项目,激励居民自治。联合华语之声开展“居民说”新媒体项目,建立居民主播队伍,开展社情民意搜集、热点话题引导,打造“民呼我听”平台、深化“民呼我为”实践。其次,以公共问题为抓手,以多元共治为目标,以机制建设为保障,通过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来探索未来社区治理新途径。“凯益荟”承接市民政局关于制定市级社会组织行业标准起草任务,起草制定《杭州市社会组织“双孵化”的工作标准》,高水平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未来社区样本。